新華社河南蘭考8月16日電 題:焦裕祿精力,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
新華社記者
8月16日,是焦裕祿的誕辰。假如他還沒有離開我們,本年就是100歲了。
位于蘭考縣焦裕祿干部學院正門前的焦桐廣場,天天都有絡繹不絕的人前來企盼焦裕祿親手栽下的“焦桐”。習近平總書記當年在擔任福州市委書記時寫下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被鐫刻于巨石之上。
“焦裕祿同道是國民的好公仆,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全黨的榜樣。”
歲月流逝,精力永恒。焦裕祿,這個永不褪色的名字,在新時代仍然直抵人心、催人奮進。
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干部學院門口,人們在“焦桐”下參觀(2022年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懷念——好像那棵挺立筆直的焦桐,他永遠在國民心中
在父親該過100歲誕辰之際,二女兒焦守云又來到了焦裕祿魂牽夢繞的蘭考——此前她從山東淄博、遼寧撫順、江蘇宿遷、河南洛陽等地一路走來,追尋父親的生平足跡。
焦守云現在又來到父親親植的泡桐樹旁:“您走過的處所,都發生宏大的變化。您牽腸掛肚的蘭考,已周全擺脫貧困,走上了鄉村振興和配合富饒的金光年夜道。”
地處九曲黃河最后一道彎的蘭考,曾經是個窮窩。黃河在這里改道北流,留下一眼看不到頭的黃沙。1962年冬天,在風沙、內澇、鹽堿“三害”最嚴重的時刻,焦裕祿來到了蘭考。
就任第二天,他就下鄉往了。農平易近的草屋、飼養棚、田間地頭……一年多的時間里,焦裕祿跑了全縣149個生產年夜隊中的120多個,走進了最貧苦的群眾中間。
“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處所,越是困難的處所,越能鍛煉人。”臨上任前,焦裕祿這樣向組織立下誓詞,“拼上老命,年夜干一場,決心改變蘭考面孔。”
焦裕祿在蘭考任務只要1年多,因病辭世已有58年,蘭考人卻仍然念著他的好,他的故事口口相傳。好像那滿坡滿地的泡桐,他深深扎根在國民心里。
斯人已逝,焦桐長青。焦裕祿帶領蘭考國民在飛沙地、老洼窩、鹽堿灘種下的泡桐樹,已成為“綠色銀行”,造福千家萬戶。
天天一年夜早,80歲的老黨員魏善平易近都會騎著他的電動三輪車,包養網帶著掃帚、簸箕,出現在焦桐樹下。
“假如他還活著,看見它現在仨人都合抱不過來,不知得多高興。”魏善平易近輕輕撫摸挺立筆直的樹干,然后漸漸彎腰昂首,清掃空中。
依稀仿佛,他又回到了漫天風沙里。焦裕祿對他說:“小伙子,咱倆一班,翻沙種樹。”
“焦書記咋干,俺就咋干。俺們吃啥,他就吃啥。有時候他拿樹苗我刨坑,有時候我拿樹苗他刨坑。”焦裕祿當年和鄉親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路在胡集年夜隊栽下了首批50畝泡桐林。臨走前還留下糧票和錢,叮囑說“栽樹不護,等于不栽”。
有一棵小樹苗被扔在道邊,焦書記把它撿回來,認認真真地栽下往:“別看它小,樹干直,長年夜了也能擋風沙。”
泡桐樹8到10年便可成材。每次鄉親們伐舊補新,焦裕祿親手栽種的那棵樹都會被警惕翼翼地保存下來。
50多年過往,焦裕祿栽下的這棵泡桐已是參天年夜樹、華蓋如云,樹圍約5米,3個成年人伸開雙臂才幹勉強合抱一圈。
幾乎每個在焦桐下憩息的蘭考人,都能講出一段焦裕祿的故事,勾畫出那個頂風冒沙、蹚水排澇的包養網身影。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人一提起焦裕祿,都會親切地稱他為“老焦”;每年新麥收獲后,總有農平易近從家里帶來新蒸的白面饅頭,擺在焦裕祿墓前……
“啥時候也不克不及忘了,這棵焦桐是咱蘭考人心上的樹!”看護過焦桐的父親臨終時,曾經這樣叮囑魏善平易近。現在,魏善平易近的三兒子已經跟著父親上崗了。
焦裕祿在蘭考任務的時間只要475天,為什么蘭考人對他的懷念卻跨越半個多世紀而不減?
焦裕祿的老婆徐俊雅曾經回憶說,老焦病危躺在床上還在問縣里的任務、問生產情況,問張莊的沙丘封住了嗎?趙垛樓的莊稼淹了沒有?秦寨鹽堿地上的麥子長得怎樣?老韓陵地里的泡桐樹栽了幾多……
焦守云這樣回憶她的父親:“他的眼睛里能看見蒼生的苦。從小就教導我們要做天上最亮的那顆星……”
“蒼生誰不愛好官?把淚焦桐成雨。”一個黨的干部,把熱血甚至性命都奉獻給了這片地盤,老蒼生怎么會不銘記他、感念他?
初心——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守的是國民的心
“整風的目標是為了洗臉擦黑、改革思惟、進步覺悟、放下累贅、積極任務、親密群眾聯系,當國民的好干部。”這份近日剛剛發現的珍貴手稿,記錄的是1952年焦裕祿在河南省開封市杞縣開展土改復查任務的心得。
這是《杞縣一區謝砦鄉第一個步驟任務報告》手稿尾頁,題名為杞縣任務隊焦裕祿(2022年8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韓朝陽 攝
字里行間,讀得出焦裕祿對做好群眾任務的細致思慮和真情實意。
“他真的是心里裝著全體國民,唯獨沒有他本身。”78歲的肖亮臣是當年蘭考泡桐實驗站的研討員。1963年的炎天,正在除草的他突發瘧疾,焦裕祿及時發現了他的病情。作為縣委書記,焦裕祿天天都有沉重的任務,本身也深受肝病痛苦悲傷的困擾,但他還是第一時間親自給肖亮臣送來了救命藥——奎寧。
肖亮臣一向收藏著一個焦裕祿用過的舊挎包。“那下面印著‘為國民服務’,就是他公仆情懷的最好寫照。”
人們在焦裕祿的日記上看到這樣一段話,以“三棵樹”比方共產黨人的精力品德——作為一個反動戰士,就要像松柏一樣,無論在驕陽炎炎的炎天,還是在雪窖冰天的嚴冬,永不凋謝,永不變色;還要像楊柳一樣,栽在哪里活在哪里,根深葉茂,茁壯茂盛;要像泡桐那樣,抓緊時間,敏捷成長,盡快地為國民貢獻出本身的氣力。
“焦裕祿精力是中國共產黨人精力譜系的主要組成部門,讀懂焦裕祿精力,就讀懂了中國共產黨。焦裕祿日記本中提到的‘三棵樹’,恰是對他平生最生動的寫照。”河南省社科聯主席李庚噴鼻說。
誰惦記著老蒼生,老蒼生就永遠念著他。
每當回憶起60年前和焦書記的初見,耄耋之年的雷中江都會熱淚縱橫。
北風怒號,年夜雪紛飛。蘭考火車站里,擠滿逃荒的災平易近,雷中江也在此中。焦書記走過來和他搭話,握住了他的手,一邊說著“沒有把任務做好,讓你們刻苦了”,一邊淚珠在他眼眶里打轉。
“那場面,一輩子難忘!”雷中江嗚咽了,“焦書記穿得很樸素,沒官架子,就像親人。”
這樣一個場面同樣令人難忘:焦裕祿迎著年夜風雪,走進一戶無兒無女的白叟家,老邁爺臥病在床,老邁娘雙目掉明。焦裕祿一進屋,就問冷問饑。
“你是誰?”“我是您的兒子。”這段樸素而真摯的對白,穿越時空,叩擊著每一個聆聽它的心靈,映照著共產黨人躬身為平易近的熾熱情懷。
這是位于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的焦裕祿紀念館(2022年8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琨 攝
在新時代脫貧攻堅戰中,蘭考縣的115個扶貧任務隊奔向115個貧困村。年夜雪漫天,孟寨鄉憨廟村駐村任務隊隊長翟世棟挨家挨戶走訪貧苦戶,卻不知本身的母親出門買饃摔得骨折;儀封鄉耿莊村扶貧任務隊隊員趙年夜鵬滿懷歉疚,因為忙于任務陪兒子看電影的承諾始終沒兌現……數百個“第一書記”、扶貧隊員們踔厲奮發,帶領村平易近們脫貧致富。
1963年的春天,不滿周歲的張徐州得了沉痾,是下鄉考核的焦裕祿救了他的命。后來,為了銘記這段恩惠,他更名張繼焦。
2015年,張繼焦到蘭考縣許河鄉趙樓村駐村扶貧。兩年多時間里,他帶領鄉親們修路修橋、發展特點種植,還自掏腰包資助貧困家庭。
“焦裕祿的精力始終在傳承。”蘭考縣焦裕祿紀念園退休干部張繼焦說。當地鄉親們至今還保存著他的信息聯絡卡,隔三岔五就會打電話,盼望他“常回家了解一下狀況”。
張繼焦(右一)在河南省蘭考縣展覽館為參觀者講述焦裕祿的故事(2021年3月2日包養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面對困難不低頭,面對艱險不繞彎,在脫貧攻堅中,蘭考干部憑借“反動者要在困難眼前逞好漢”的奮斗精力,改變了家鄉的面孔。2017年3月,蘭考績為河南首個“摘帽”的貧困縣。2021年,全縣生產總值比2014年將近翻一番。
“親平易近愛平易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力代代相傳。現任蘭考縣委書記李明俊說:“我們緬懷和紀念焦裕祿同道最好的方法,就是實實在在學習踐行焦裕祿精力,持續創造不負偉年夜時代、不負黨和國民的更好業績。”
“生也沙丘,逝世也沙丘,長者存亡系。”一代代共產黨人,守的恰是國民的心。
參觀者在河南省蘭考縣展覽館參觀(2021年3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郝源 攝
奮斗——焦裕祿精力過往是、現在是、將來依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力財富
焦裕祿同道紀念館每年都吸引著逾百萬國內外訪客。
“我是從小聽著焦裕祿的故事長年夜的,他的抽像一向刻在心里。”趁著暑期,來自開封的趙慧慧帶著剛上小學的兒子專程到蘭考緬懷焦裕祿,同業的還有30多個家長和孩子。“他不僅是縣委書記的榜樣,也是孩子們成長做人的好榜樣。”
參觀者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同道紀念館內觀看焦裕祿草擬的“干部十禁絕”展板(2014年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從破爛的自行車到生銹的鋤頭,從帶著洞穴的布鞋到打了42個補丁的被子,良多明天的觀眾難以想象:焦裕祿是怎樣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拖著病弱的身軀,跑了蘭考縣120多個生產年夜隊的?
那把舊藤椅右扶手下的年夜洞穴,是他用鋼筆、茶杯蓋、雞毛撣子等硬物,生生頂出來的。他的肝時時作痛,只能在任務的時候,用這種方式壓著、忍著……
“這把藤椅的故事,幾乎感動了一切見過它的人。”從事講解任務近30年的焦裕祿同道紀念館副館長董亞娜說,就是在這張藤椅上,焦裕祿完成了生前最后一篇文章的提綱,題目是《蘭考國民多奇志,敢教日月換新天》。
歲月褪包養平臺推舉往了這張藤椅的顏色,卻洗不往人們對其主人的懷念;病魔奪走了一個共產黨人的性命,卻磨不滅激蕩在他血液里的精力氣概。
這是在河南省蘭考縣焦裕祿同道紀念館內拍攝的焦裕祿曾用過的藤椅(2014年5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祥 攝
松柏肅立,柳絲高揚。
墓碑照片上的焦裕祿仍然年輕。他臨終時留下的話——“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逝世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依舊讓人熱淚盈眶、心潮彭湃。
帶著這份感動,河南財經政法年夜學學生王嚴和他的調研小組已在蘭考走訪了3天,從鄉村老農、基層干部那里尋訪焦裕祿任務生涯的點點滴滴。
“焦裕祿是一個偉年夜的人,是我們青年人學習的榜樣。”王嚴說。
新時代開啟新征程,新任務需求新擔當,國民依舊呼喚焦裕祿。
在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在脫貧攻堅的最基層,在科技創新的最前沿,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線……新時代的共產黨人勇挑重擔、攻堅克難、開拓進取,贏得了國民群眾的認可,獲得了舉世矚目標成績,彰顯了“平凡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求助緊急關頭豁得出來”的好漢本質。
參觀者在位于河南省蘭考縣的焦裕祿紀念園企盼焦裕祿義士墓(2021年6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一切為了國民、一切依附國民,從未改變、歷久彌堅。
“作為一名基層黨支部書記,從當年窮窩里爬出來的我,更能體會到焦裕祿同道誓逝世也要改變蘭考面孔的那份情懷和擔當。”52歲的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說。
10多年來,裴春亮帶領鄉親們一同勞動致富,大師日子越過越紅火,產業規模也不斷擴年夜。“每當本身干活覺得辛勞的時候,想起焦裕祿同道就不累了,像焦裕祿那樣和老蒼生想在一路、干在一路,就充滿了氣力。”
曾任蘭考縣委副書記的魯獻啟在退休后發起成立河南省焦裕祿精力研討會,編纂了《明天我們怎包養網樣學習焦裕祿?》等學習讀本,迄今已有上千萬人次閱讀,惹起熱烈反響。
近10年來,焦裕祿干部學院已累計承接各類培訓班次4300多個,培訓學員24萬余人。
焦裕祿精力永遠是億萬國民心中一座永不磨滅的豐碑!(記者王丁、張旭東、吳晶、劉懷丕、韓朝陽)